银河集团官网邀请张亚文、李广社、黄岭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5-04-22 浏览次数:0
4月21日上午9点,应银河集团官网邀请,北京大学张亚文教授、吉林大学李广社教授、新疆大学黄岭教授在理科群7号楼C118会议室为学院师生分别做了题为“稀土纳米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调控”、“非常规功能固体的化学创制”和“抗热猝发光”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韩占刚主持,相关专业领域教师、研究生1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张亚文教授立足“双碳”战略研究背景,系统阐述了稀土纳米催化材料在能源转化、工业催化及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介绍了其团队在能源小分子催化转化反应研究领域所提出的稀土氧化物负载金属纳米催化剂设计策略,讲解了催化剂的性能调控规律及界面效应和作用在催化能源小分子转化反应中对底物吸附、特定中间体的稳定、反应路径及反应性的调节中的关键作用,讨论分析了纳米尺度下和材料结构与其催化活性的构效关系。研究成果为开发高效、环保的稀土纳米催化材料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科学和应用价值。
李广社教授围绕“非常规功能固体”的化学合成与功能化应用展开讲解,强调该领域研究对推动新材料创新、提升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战略意义。详细介绍了非常规功能固体创制进展及其未来挑战性问题,讲解了如何诵过电子结构和聚集态结构的创新,创制非常规结构固体材料,突破固体材料的本征性能限制,为固体材料的性能突破提供新机遇。团队研究成果已实现了非周期结构氧化物固体的可控合成,并在光催化、室温铁磁性及离子导电等领域取得突破进展,为开发新型功能材料奠定了重要基础。
黄岭教授深入剖析了发光材料热猝灭现象的物理机制,并提出了多种抗热猝灭策略。重点介绍了其团队通过弗伦克尔缺陷工程优化材料性能,并设计核/壳纳米结构(正/负热膨胀材料复合体系),利用高温下产生的晶格应力抑制多声子弛豫过程,显著提升发光效率等系列研究成果。研究为高温环境下的发光材料应用(如生物成像、光电器件)提供了创新思路。
本次学术报告会聚焦化学与材料科学前沿领域,三位专家从催化材料设计、非常规功能固体到发光材料热猝灭现象,分享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研究成果。报告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应用价值,为学院师生提供了跨学科交流平台,激发了科研灵感,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能力提升。
主讲人简介:
张亚文,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7年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稀土纳米材料化学及其催化功能的基础研究,迄今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多篇,总被他引超15000余次,H因子为65。以第二完成人先后在2010年和2011 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一项。应邀担任《结构化学》编委,以及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与过程专业委员会特聘副主任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稀土晶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还于2014年来多次被选入爱思唯尔化学组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录。
李广社,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1997年于吉林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西安交大、日本东北大学、美国杨佰翰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非常规功能固体的化学创制研究。迄今发表SCI收录论文近300多篇,H因子为63。目前担任Progress in Solid State Chemistry副主编,同时兼任若干期刊的编委。
黄岭,新疆大学二级教授,博导。2001年于南京大学获得无机化学博士学位,2001-2008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西北大学以及康宁公司总部开展纳米材料的排列与组装的研究,2009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职副教授并开始从事稀土发光相关的研究,2012年底回国加入南京工业大学,2021年开始任职于新疆大学化学学院。相继获批2012年度江苏省特聘教授重点支持(5/50), 201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担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青年编委(中英文版)、《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结构化学》编委等。迄今已在 Nature, Science, 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Agn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Chem. Rev., Chem. Soc. Rev. 等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